石见穿
石见穿,中药材。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。夏至到处暑间采收。功能主治为:治噎膈,痰喘,肝炎,赤白带,痈肿,瘰疬。①《纲目》:主骨痛,大风,痈肿。②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治噎膈,痰饮气喘。③《江苏药材志》:治瘰疬。
别名
月下红(《苏州本产药材》),华鼠尾草、乌沙草、黑面风、大发汗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石打穿、石大川(《全展选编妇产科》)。
来源
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。夏至到处暑间采收。
性味归经
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苦辛,平。
功能主治
治噎膈,痰喘,肝炎,赤白带,痈肿,瘰疬。
①《纲目》:主骨痛,大风,痈肿。
②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治噎膈,痰饮气喘。
③《江苏药材志》:治瘰疬。
形态特征
紫参,又名:小丹参.一年生草本,直立或在基部下倾,高20~70厘米。茎单一或分枝,全株被有倒生的短柔毛或长柔毛。叶为完全单叶,或上部为单叶,下部为复叶;复叶由3小叶组成,小叶片卵形或披针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心脏形或楔形,边缘有圆锯齿,下面脉上有短柔毛;单叶为卵形至披针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心脏形或楔形,边缘有圆锯齿或全缘,长13~70毫米,宽8~45毫米,两面均有短柔毛;叶柄长1~30毫米。轮伞花序有6花,集成多轮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,花序长6吨4厘米;苞片披针形,长于小花梗;花萼钟状,长4.5~6毫米,有11条脉纹,外面脉上和喉部均有长柔毛,上唇紫色,全缘,顶端有3短尖,两侧有狭翅,下唇有2齿;花冠紫色,长10毫米,外面有长柔毛,冠筒内面基部有毛环,上唇倒心形,先端凹,长3.5毫米,宽3.3毫米,下唇长5毫米,宽7毫米,有3裂片;雄蕊着生于下唇的基部,花丝短,花药1室。小坚果椭圆状卵形,褐色,光滑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华东、湖北、四川、广西、广东、湖南等地。
生长环境
生长在路边、山坡上。
生长习性
喜温暖或凉爽的气候,北方可在暖季栽培。
繁殖方式
用种子繁殖。
栽培技术
春季3-4月播种,开浅沟条播,行距33cm,覆土0.7-1cm,播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,约15d出苗,齐苗后,过密处间苗,生长后期应注意松土、除草,雨季注意排涝。
药材性状
茎方柱形,长20-70cm,直径1-4mm,单一或分枝;表面灰绿色或暗紫色,有白色长柔毛,以茎的上部及节处为多;质脆,易折断,折断面椭部白色或褐黄色。叶多卷曲,破碎,有时复叶脱落,仅见单叶,两面被白色柔毛,下面及叶脉上较明显,轮伞花序多轮,集成假总状,花冠二唇形,蓝紫色,多已脱落,宿萼筒外面脉上有毛,筒内喉部有长柔毛。小坚果椭圆形,褐色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以叶多、色绿、带花者为佳。显微鉴别叶横切面:上表皮细胞长方形,下表皮细胞较小,外被角质层,有气孔及毛茸。栅栏组织1-2列细胞胞,海绵组织4-5列细胞。主脉维管束外韧型,上下表皮内方均有厚角组织,维管束上下两侧可见纤维。茎横切面:呈四棱形。表皮细胞1列,外被角质层,可见毛茸。皮层外侧在四角棱处有4-6列厚角细胞;内皮层清晰。维管束外韧型,角隅处发达,韧皮部外侧有纤维2-4列,木质部连成环。髓部大。叶表面观: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呈连珠状增厚,具角质纹理;腺鳞头部4细胞,直径30-45μm,柄单细胞;小腺毛头部单细胞,直径18-23μm,柄短,单细胞;非腺毛多存在于叶脉处,1-11细胞,长72-1620μm,壁厚,具疣状突起,有时细胞缢缩;气孔直轴式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,毛少,无气孔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捣汁和服。
临床应用
①治疗急、慢性肝炎取紫参2两,或加糯米稻草1两,水煎两次,煎液合并加红糖半两,两次分服(儿童减半)。治疗205例,治愈150例,进步33例,无效22例。其中急性169例,治愈126例,平均治愈日数36天;慢性36例,治愈24例。
②治疗赤白带下取石打穿2两,水煎服。每日一剂,连服5~7天。治疗800多例,有效率80%。
化学成份
全草含甾醇、三萜成分、氨基酸。根含水苏糖。
相关论述
1.《纲目》:主骨痛,大风,痈肿。
2.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治噎膈,痰饮气喘。
3.《江苏药材志》:治瘰疬。